2006年7月28日金曜日

雌雄同體-五月天




PM 7:00 鏡子前的自己 琢磨屬於自己的美麗
輕輕刮去嘴角鬍青 畫上我的本性 淡紫色眼影
粉色雙唇的喃喃自語 嗯~~~啦~~~~

領帶要配蘇格蘭裙 和火一般的羽毛圍巾
只是我仍在反覆考慮 打開幾號香精 做今晚的內衣
即使到最後你還是看不清
(即使一絲不掛你還是看不清 )

我要你看到我你不該猜測應該享受
我要你愛上我你不該猜測應該愛我
我可以是男是女 可以漂浮不定
可以調整百分比

只要你愛我一切都沒問題
只要你愛我一切都沒問題

與其讓你瞭解我 我寧願我是一個謎 一個解不開的秘密
真和假的秘密 扣你心弦的遊戲
模仿你或和你變成對比
參加你理想的愛情遊戲

你也許避我唯恐不及
你也許把我當作異形
可是你如何真的確定
靈魂找到自己 的樣貌和身體
發現自己原來的雌雄同體
發現自己原來的雌雄同體

2006年7月27日木曜日

雌雄同體

瞄了一下媒介與性/別,裡面有一篇文章在寫張國榮
藉他的演藝事業來講性別的跨越
我好像沒看出什麼新意
但是它結語引用的歌詞讓我很喜歡:
「誰都是造物者的光榮
不用閃躲 為我喜歡的生活而生活
不用粉墨 就站在光明的角落
我就是我 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」
林夕填的詞 
為queer擎起光芒萬丈

2006年7月24日月曜日

關於童話故事

  問卷二次開會,針對有趣的問題再行討論,我們把「童話故事」拉出來,列出可以的選項,很像在聊天,而且聊得非常開心,偶爾爭論故事的細節或是名稱,列完之後發覺很多故事都以女主角的名字為故事名稱,很少會有男生的名字,而且女生的名字都滿夢幻的,似乎沒有什麼故事是寫給男生看的,彷彿在教女生當白痴;故事情節的安排常常讓男主角受到詛咒,變成醜八怪,要讓女主角親一下才能還成原型;故事人物的安排不會出現同性戀,都是很異性戀模式的,所我們從小就在學異性戀的迷思。童話故事「有毒」,一直籠罩在那個”happy ever after”的陰影,只有當自己夠成熟了,才能看穿那個不營養、價值觀又狹礙的故事。

  從童話故事裡延伸,嘗試列出「英雄」的選項,這就更明顯了:英雄不會是女性。列出了九個選項只有兩個是女性,而且還想不出第三個。英雄的概念只適用男性,女性微乎其微,這件事情很公領域的,想要成功務必要遵循一套爾虞我詐手法,社會屬性的女人是私領或的,除了孟母三遷能受到景仰,但她仍然不是一個可以套入「英雄」原型的角色,母性很偉大、備受尊崇,但她不是英雄──英雄是要拯救世界的。

姊妹戲牆

  翻了姊妹戲牆後發現它跟藍調石牆T一樣有很可怕的東西,但不能因為這樣而不去看。裡面最喜歡的一句話是「歷史不是用來唏噓的」XDD
這句話深得我心呀!!!!
  這一切都正在改變,我們不需要改寫歷史,我們要創造歷史。歷史的痛,是要讓人去改變的。

2006年7月16日日曜日

熱線募款晚會

參與舞監組的我要操作fallow燈,得以從彩排一路看到晚會結束,在表演開始前看著幾乎全部晚會的內容,只對舞蹈有共鳴;當整個會場人潮湧現、直到擠爆一千餘人的座位時,我開始覺得緊張。晚會開始,表演登場,場場高潮high翻天,真高興是看得見表演的工作人員,可以感受到這樣的氣氛,自己很想跟著high;然後晚會安排了同志父母到台前為同志們加油打氣,說一些他們的感受(一個媽媽說,你們如果都出櫃的話,參與的人就更多,熱線可以募到更多錢,撘配觀眾叫好的背景聲,哈!好可愛的媽媽!),可以感覺到天下父母心,父母也是努力地在接受這個巨烈晃動他們世界的事實,這裡很令人動容,我也滴下感動的眼淚,看見台下的同志朋友們的反應,是多麼地需要被父母接納,而父母的接納也象徵社會的接納。


  還有一位學校教官上台發言,談談他從排斥同志到關心同志議題的過程,「同志都是人,而且都是正常人」,他結語這麼說著,當然可以想見台下又是一陣熱烈的反應,相信有太多的同志朋友們,「同志」身份一曝光,就惹來異樣的眼神和非人的對待,台灣社會的多元性還有一段長路呢!

司改會與反對分級制度聯盟舉辦「保魚反夏潔大作戰」工作坊

  媒體報導時我便注意到晶晶書庫阿哲的案子,我還記得當我第一次能自由地來台北玩時,晶晶是我的朝聖之旅之一(其他是誠品敦南店和女書店,幾乎是去拜碼頭的)。販賣男體的嚴重性我認為是父權體制對自己被看的焦慮呼之欲出,女體可以販賣,反正從以前就在賣了,男體?熟可忍熟不可忍!


  關於刑法
235條、兒少法29條對性言論的箝制反應儒家父權文化的威力,一位經營書店的受害人直言「台灣人你對性到底在怕些什麼?」我之前一直想不通為什麼在台灣「性」這件事值得如此壓抑,看看日本不也淫聲浪語,可見他們務實多了,忘了在哪聽到與儒家「父不父、子不子」有關,著實覺得儒家對女性的歧視真的很可怕,把小人與女子放在一起說「難養也」,然後我仍是吃著這文化的奶水長大的。


  工作坊中討論很多法律層面的東西,以及面對警方的不當臨檢如何應
對,其中讓我很心寒的是,提到「刑事訴訟的修正」,有「訴訟經濟」這回事,使我想起經濟學裡的比較利益法則,接著是社會學裡Marx的經濟決定論,必須有錢打官司,社會正義的基礎是你得要有錢,然後願意花時間,等待法律還你公道,社工系自詡的社會正義瞬間覺得假惺惺,有錢才是王道呀!(無厘頭推論中)


  還有一件事饒富趣味,也是心理學匿名性的展現,就是警察制服沒有名字和編號,傳達威權時代留下來「你最好乖乖聽我的」、「你沒有資格知道我是誰」的價值觀,從心理學實驗中證實匿名性的存在可以讓受試者展現其狂妄與放肆,現在正好套用到咱們號稱人民的保姆──警察身上。大家都是人,不要以為扣上「警察」的帽子他就變得何其偉大。